close

心理勵志好書推薦#GOODS_NAME#



博客來心理勵志

一次一點,反轉憂鬱





一次一點,反轉憂鬱 評價



網友滿意度:



常常有心事卻不知道要找誰說

或是好不容易找到能聽我說話的人

但他們總是說我杞人憂天

鑽牛角尖

想太多

聽到這些總覺得沒人能真的理解我

感情、人際、家庭、工作

身而為人需要煩心的事情太多

心情不好的時候該怎麼辦呢

1.給自己「心情是隨時變動的,給點時間就會轉好」的正確觀念

「人嘛!心情難免會起起伏伏」,如果有這樣的認知,就比較容易接受心情不好的出現,因為大部分的挫折,只要給點時間都會過去的

心情不好的時候,本來就容易把事情想得太嚴肅、太複雜,如果沒有這個正確觀念,會拖延心情轉好的時間,自己就得多受一些不必要的情緒折磨

2. 別慢半拍才知道自己心情不好

當心情不好,什麼「時候」做因應的重要性不亞於採用何種有效的因應方法,早一點知道自己心情不好,因應起來總比晚些知道來的好

同樣的因應方法,在心情「有點」不好的時候做,跟心情「十分」不好的時候做,效果卻是大大地不同

像是有時候睡上一覺,心情就會不會那麼差,不過一旦心情真的遭透了,即使想睡也睡不著,搞不好還會因為擔心睡不著,把心情搞得更糟糕

換句話說,就是要早點「覺察」自己的情緒不好,越晚覺察,處理起來越費力,效果也越差。早一點知道心情不好,就算是喝杯咖啡、四處走走也會有不錯的幫助

你可以找出專屬於自己的情緒指標(如:看誰都不耐煩、坐立難安…),一旦出現這些指標,就表示自己的心情不好該有所處理了

當然也可以請周遭的人提醒你,有些時候心情不好已經清楚地寫在自己的臉上,影響到周遭的人,可是自己卻還渾然不知

3. 多做一些直接讓心情變好的努力,別只想著為什麼

儘管大家都知道心情不好是個「情緒」問題,可是我們還是習慣透過處理好事情來調整情緒,而不是直接做一些調整情緒的努力

遇到心情不好,總先會想「為什麼」心情不好?到底自己出了什麼問題或是遇到什麼事情,讓自己心情不好?彷彿搞清楚心情不好的原因之後,就知道該怎麼辦了

不過一旦事情無法在當時或短時間內釐清,或是自己當時的身心狀況受到心情不好的干擾,沒法快速地理出頭緒,心情反而會因此而變得更糟

所以,不能偏廢直接讓心情變好的努力,譬如唱唱卡拉OK、找人談談自己的心情…雖然這些方法未必有助於改變現實,卻能調節情緒,有了好的情緒,回過頭來會讓事情的處理變得更有效率

別以為追根究底、想清楚為什麼的作法就一定是對的!

4. 別讓事情繼續變糟,而不是只想著怎麼讓事情變好

心情不好的時候,容易衝動地做出一些重要的決定,以為這些改變可以帶來重大的轉變,「戲劇化」地把心情變好

可是因為心情不好的影響,自己的心力、體力、腦力其實都比一般的狀況差,結果判斷錯誤的可能性就會大增,隨之而來的挫折,反而使得心情變得更差,真是事與願違

另外,我們每天都有一定的事物要處理,儘管心情不好也沒有特權可以全然豁免,如果因為心情不好而全部不加打理,拖延或不理會的結果也會搞壞心情

所以即使心情不好還是要把心思放在眼前的事物,至少把幾件不處理會帶來麻煩的事,做一些安排。當讓心情變得更糟的事情都被掌握之後,給點時間心情自然會「止跌回升」

5. 不快樂了事情不能少,那就多做一些快樂的事

雖然內心對事情的看法決定了自己的心情,但是人還是會遇到一些無法控制的因素,無法全然地開脫不好的心情

這時候還把全部的精神或注意力放在無法改變的地方,那只會徒增痛苦,最後落得自憐自艾的地步,這是好的選擇嗎?

其實我們還可以多做一些快樂的事讓心情改變,別讓自己的「固著」害了自己!

出自心園心理治療所

http://www.mind-garden.org/tb/health.aspx?content_id=11

被焦慮和壓力淹沒的你

不妨試試多閱讀

透過心靈書籍

擁抱自己的負面情緒

調整與人相處的模式

拯救無助的自己

一次一點,反轉憂鬱

我閱讀後得到了很多體悟

不再是單一僵化的思考模式

也能夠真誠的接納自己

而不是像過去一樣全盤否定自己

此書對於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有莫大裨益

亦能從中得到啟示

本人十分推薦此書

一次一點,反轉憂鬱





小鴨 博客來e-coupon傳送門

一次一點,反轉憂鬱



本週熱銷商品:





別讓魔鬼住進你心裡







與神聊天:為什麼看不見99%的幸福,卻執著1%的不幸?







商品訊息功能:

商品訊息描述:

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憂鬱傾向。大腦的構造就是如此。台中水晶專賣店

過去十年,對於憂鬱症相關的大腦迴路,以及這些迴路的改變方式有了驚人進展!

不論你的年紀多大,你仍然有能力改變大腦,改善你的人生。

一場精采的大腦之旅

本書從第一頁就開始協助我們改善生活

一八七○年春天,年輕的威廉.詹姆斯陷入「意義的危機」,充滿焦慮與憂鬱。但是他讀了一篇談自由意志的文章後,領悟到可以透過改變習慣來轉換心情。不到三年,他開始在哈佛大學教書,最後成為美國心理學之父。

一九四○年代,作家卡繆肺結核發作,離開飽受戰火摧殘的巴黎,到阿爾及利亞北方的出生地尋求溫暖和慰藉。在灰色多雨的十二月,他發現一切都已改變,痛苦地體認到想要重溫年少歲月是多麼愚蠢。但他明白年少的溫馨快樂依舊完好保留在記憶裡,寫道:「在最深的冬季,我終於體會到,在我的內在有一個永不抹滅的夏天。」

本書作者大四讀到一半時,突然感覺一切都令人無法承受。剛開始是對未來感到焦慮,覺得身體沉重遲緩,不想說話,選課變成一樁難事,甚至連食物都沒有那麼好吃。之後女友和他分手,可能是因為那幾個月他整個人變成可悲的一灘爛泥,然後身體開始出現各種疼痛,睡眠也發生問題。新英格蘭的冬天感覺格外漫長而灰暗。

當人陷入憂鬱,生活充滿失望,欠缺你迫切需要的一切──一夜好眠、工作順利、友善的臉孔,你擁有的好像遠遠少於想要得到的,然而,好轉的關鍵並不複雜,就是找到適合你的生活改變,創造正確的大腦改變。

本書特色

1.全美暢銷、長銷書:本書英文版自2015年3月出版兩年多來,現仍榮登美國亞馬遜書店神經心理學類第2名、憂鬱症第11名。(2017年6月1日統計)

2.當憂鬱症成為另一種新國病,切合讀者需求:

●「台灣約有200萬人有憂鬱症狀,其中重度憂鬱者約125萬人……台灣每2.5小時就有一個人自殺,自殺死亡者生前有憂鬱症情況高達87%。」(2017年2月25日,聯合報)

●「健保署統計,國內使用抗憂鬱藥物的人數在2013年首度突破百萬人……讓憂鬱症成為另一種新國病。台北市、新北市、台中市、高雄市等都會區,2013年使用抗憂鬱藥物的人數皆多達14萬人以上。」(2015年4月27日,中國時報)

●董氏基金會調查發現:約五分之一台灣民眾時常(每週3天以上)感到憂鬱,45.1%民眾表示身邊有憂鬱症親友。(2017年4月)

3.解析憂鬱症背後的神經科學,說明如何透過具體的步驟擺脫憂鬱症,啟動樂觀的良性循環,加上作者走出憂鬱的心路歷程,鼓勵每個人都可以採取不同的方式運用腦力,追求健康、快樂和情感充實的人生。

?

商品訊息簡述:

  • 原文作者: Alex Korb
  • 譯者: 張美惠
  • 出版社:張老師文化

    新功能介紹
  • 出版日期:2017/06/13
  • 語言:繁體中文


一次一點,反轉憂鬱



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clareni0u30d 的頭像
    clareni0u30d

    之藍的經驗介紹

    clareni0u30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